产品展示
1981年华北大演习 邓小平检阅称赞廖锡龙师长
2025-08-10
1984年,者阴山收复战就要开始了,距离原定时间只剩下不到20分钟。这时,总指挥部收到了主攻部队师长的消息。师长说,因为天气不好,部队行军慢,还没全部到达预定位置,希望总攻时间能推迟20分钟。
临时改变作战计划的想法乍一看有些不寻常。不过,指挥部经过仔细讨论后,还是决定采纳这个调整。
但是,指挥部没想到的是,这位师长不久后又来电报,请求推迟进攻时间。电报里写着:“我们部队连夜赶路,战士们都十分疲惫,请求把总攻时间再往后延30分钟。”
大家都知道,在战场上时间非常宝贵,每一秒都可能影响到战斗的胜负。
这位一再推迟总攻时间,宁愿冒着抗命风险的师长到底是谁呢?
廖锡龙生于1940年,这位领导曾多次推迟总攻的时刻。
1959年,廖锡龙从贵州思南县参军,加入了49师145团4连。到了1964年,他已经成为一名班长,并且在部队里已经服役了六年。
据资料,那时候陆军士兵一般要当三年兵。如果超过三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特别需要的技术兵种,另一种是有潜力晋升为军官的骨干士兵。廖锡龙就是这种情况。
在1963年,廖锡龙就被部队看作是有潜力的干部人选。但在同年的干部审查中,由于他的文化水平不够,最终没有通过审查。
1964年,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全军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比武活动。
廖锡龙明白这是他向组织展示个人能力的最后一次机会,于是参加昆明军区的大比武时,他把所有的军事技能都展现出来。果然没有让大家失望,他最终在军区的对抗刺杀专项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比赛一结束,他就心里美滋滋的,觉得今年晋升肯定有他的名字。
但没多久,意外发生了。廖锡龙在一次销毁雷管的工作中,右手手指受伤致残。这次事故让他失去了1964年最后一次提干的机会。
连队对廖锡龙的处境很同情,因为他已经服役六年了,提干没有希望,年底准备安排他退伍。
在这个关键时刻,廖锡龙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那是一位来自他所在单位的领导。
当“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国军队中大力推广的时候,一位高层领导来到91团4连,观看部队的展示表演。那时,廖锡龙带领的班级在表演中表现出色,引起了领导的关注。
领导看过之后觉得,这个小班长有指挥的才能,是个培养干部的好苗子,应该重点培养。
首长的认可让廖锡龙得以继续留在部队,并且被列为重点培养的对象。
1969年,廖锡龙所在的49师被重新编入第十一军,改名为31师。
廖锡龙在几年里迅速升职,一步步向上爬,最终成为师作训科副科长。
当廖锡龙以为自己在部队的前程一片光明时,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1976年,31师开始精简干部人员的工作,计划安排一些干部转业。廖锡龙也在这次转业人员的名单里。
当时,31师副师长关福成主动站了出来,成为了他的另一位贵人。
关福成直接说:“廖锡龙这个人军事技术很强,带兵训练也很有经验。我觉得让他负责带兵很合适。”
后来,廖锡龙继续在部队服役,1978年被调到91团当副团长。那年11月底,中越两国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战争可能随时会打起来。
接到一级战备命令后,廖锡龙马上组织91团进行战前训练。他全力指挥,确保部队能应对可能发生的任何战斗。
1979年初,91团跟着大部队前往中越边境。
廖锡龙心里虽然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激动。他为自己能在战场上展示实力而感到振奋,认为这是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即将开始的时候,中越边境已经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
1979年2月6日,91团在廖锡龙的指挥下,在班盆河进行了捕俘作战。这是全面开战前规模最大的一次边境冲突。
领导布置了抓捕敌人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廖锡龙仔细思考并进行了多次侦查。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在敌人控制区域内的班盆河附近572高地上执行抓捕行动。
廖锡龙担心人多容易打起来,所以只带了两个排的兵力。敌方高地只有一个班的兵,但他不敢大意。他把两个排分成三个小组:抓俘虏的组、火力组和接应组,想方设法阻止可能来的敌军增援。
战斗开始没多久,公安屯的越军就派来部队支援572高地。但廖锡龙布置的防御工事很有效,加上我们部队的火力支援,越军的增援部队被打得一败涂地,最终狼狈撤退。
这场战斗持续了32分钟。在这场战斗中,廖锡龙领导的队伍表现得非常勇敢,我方只有一名战士不幸牺牲,成功抓获了一名敌方士兵,并且击毙了包括一名中尉在内的21名敌人。
班盆河之战极大地鼓舞了即将参战的中国军队的士气,这场战役被视为中越战争的首战。
3月4日,31师接到命令,开始准备撤回国内。
在撤退的过程中,31师的侦察人员发现边境上有一个叫做“班绕散”的越军据点,这个据点大约有一个营的兵力,还没有被清理。如果不能迅速解决这个问题,敌人可能会对边境上的金平县造成威胁。
师部安排,命令91团从两边夹击,迅速消灭据点里的敌人。
当廖锡龙带领91团作战时,队伍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不清楚敌人的底细,对当地的地形也不熟悉,而且准备的时间非常紧。但是,91团的战士们没有退缩,他们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只用了短短三天就解决了战斗。
在一个异国的战场上,一支步兵团击败了一个躲在野战工事里的越军步兵营。这些越军战士有着几十年的战斗经验,非常厉害。
在解放军的历史中,这样的战绩还是头一遭出现。
战争结束后,中央军委特别授予91团“二等功臣团”的荣誉称号。由于在战斗中的卓越表现,廖锡龙也被正式提拔为团长。
自卫反击战之后,中央军委从各个部队挑选了一批优秀的团级军官,送到北京的军事学院学习。这次选拔的目的是为了给中央军委的第三梯队储备一批后备干部。
在参加选拔的廖锡龙,到了北京军事学院进行入学检查时,因为学历不符合要求,被学校考虑退回部队。
方毅副总理的到来让廖锡龙看到了希望。
有一次,学院的院长在和前来视察的方毅副总理聊天时,无意中提到了一个叫廖锡龙的人。院长有些遗憾地说:“廖锡龙这孩子,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就是文化课稍微差点,我们打算让他回原来的部队了。”
方毅在慰问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时,了解到廖锡龙的英勇事迹,觉得他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他急忙说道:“廖锡龙我了解,他在那次战斗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当年像杨得志将军那样的老一辈将领,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也都曾在你们学院进修过,难道现在你们反而做不到吗?”
副总理的意见非常重要,学院领导开了好几次会讨论,最后决定让廖锡龙继续留下来。
1981年9月14日,华北地区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正式启动。
那时邓小平认为,要做就要做到最大规模。为此,他集结了大批作战飞机,组织了一次陆空联合的现代化军事演练。
那天,有数万观众挤满了观礼台,其中包括党政军的高级官员、地方干部以及普通群众,大家一起来观看演习。
全国许多精锐部队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廖锡龙刚从北京军事学院毕业,这次演习中,他被任命为一个师的临时师长。
信号弹升空,演习正式开始了。红军的坦克和装甲车首先出发,在广阔的平原上前进,不断迂回穿插。蓝军则依靠飞机和大炮的支援,用猛烈的火力压制红军,并寻找机会反击。
在演习进入僵持阶段时,因为廖锡龙指挥一个师的行动,战局发生了变化。他采用引诱敌人的策略,故意暴露自己的位置,吸引对方主力部队出来,从而为红军创造了有利的机会。当蓝军的后方变得空虚时,红军迅速出击,直接攻向敌方的核心阵地。
邓小平看到这种情况,忍不住问:“这支突然出现的红军师打得不错,他们的师长是谁?”
旁边的领导查了一下,告诉我说这个人叫廖锡龙。在对越作战的时候,他曾是91团的指挥官,因为表现得很出色,被选送到北京的军事学院去进修。现在,他在这个师里担任临时师长的职务。
邓小平听后觉得这个人有意思,便说:“不错。”
在演习后的阅兵仪式上,当廖锡龙带领的队伍走过检阅区时,邓小平面带笑容,指着廖锡龙说,廖锡龙师长表现得很出色,应该重点培养。在他看来,廖锡龙将来一定能成为军队里的优秀人才。
周围的人都悄悄吃了一惊,因为他们知道邓老这是已经把廖锡龙当作中央军委第三梯队的接班人选了。
邓小平非常看重廖锡龙,廖锡龙回到部队后事业发展得很顺利。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的职位不断上升,最终成为了31师的师长。
1984年,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决定对越南实际控制的云南省老山、者阴山地区进行军事行动。在这次行动中,者阴山的主要进攻任务由廖锡龙带领的31师负责执行。
在阴山收复战即将开始前,31师组织科的科长开始准备战后的抚恤工作,其中一个重点就是采购棺材。
组织科长跑了好几处地方才弄到两百口棺材。他心里有些担心数量不够,于是赶紧去找师长廖锡龙汇报。廖锡龙听了后,脸色变得很难看。科长见状,急忙问:“如果觉得数量不够,我现在就再去弄些来!”
廖锡龙听了后摇摇头,然后提高声音说:“太多了!如果在打仗之前就打算用两百口棺材来埋葬战士,那我这个师长就该辞职了!”
当组织科长听到这话时,他惊讶得眼睛都瞪圆了。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的战场上,中越双方的每一次交锋,至少都会发射上万发炮弹。敌军的重型火炮威力惊人,有时候一颗炮弹落下,就能让一个步兵班的战士全部牺牲。
在那个时候,有些友军准备的一千口棺材都不够用。那么我们这边这两百口棺材,到底够不够呢?
廖锡龙对此信心满满,他坚定地说:“一百个人就足够了!我们要用最少的代价解决敌人。”
在廖锡龙的领导下,收复者阴山的战斗进展得很顺利。
经过五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廖锡龙带领部队成功击退了敌方的三个主力团,夺回了者阴山的所有阵地。
因为廖锡龙在战争开始前做了详细的准备,为了保证部队能够顺利完成防御安排并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他两次推迟了总攻的开始时间。
第31师的士兵们因为战前的精心准备,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事先准备的一百口棺材,直到战斗结束都没有用完。这说明在这次战斗中,部队的伤亡人数很少。
战争结束后,尽管廖锡龙得到了很多赞扬,但他内心感到很沉重。其他领导大多去参加了慰问团举办的庆祝宴会,但他没有去,而是默默地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烈士陵园,和工人们一起参与建设工作。
他认为本可以用较少的士兵伤亡来赢得这场战斗。
1984年5月,中央军委根据廖锡龙的功劳,任命他为十一军副军长。同年9月,廖锡龙再次获得晋升,成为十一军的军长。
廖锡龙只当了一年的军长,之后就被调到成都军区做了副司令员。
在部队中,他晋升得如此之快非常罕见,这完全显示了上级对他极为看重。
2013年,廖锡龙将军从军队退休,结束了他辉煌的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