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8月19号出伏!老人提醒:2 个好消息,2 个坏消息,建议提前了解
2025-08-21
在传统的节气文化里,“出伏” 标志这一年之中最热的三伏天正式落幕,它意味着夏日的酷热渐渐退场,秋天的凉爽越来越近。
今年的三伏天,入伏时间是 7 月 20 日,相较于往常,入伏时间明显偏晚,一般情况下,入伏大多在 7 月上旬。
而今年立秋在 8 月 7 号,8 月 9 号进入末伏,末伏固定为十天,到 8 月 18 号结束,所以 8 月 19 号就是出伏日。
在这个特殊的时节转换节点,老人们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生活经验,道出了两个好消息和两个坏消息,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自然规律和生活智慧,值得我们好好了解,以便平安出伏。
两个好消息
一,暑热退得早,秋凉来得快
今年三伏天只有 30 天,比常见的 40 天缩短了 10 天,这意味着极端炎热的时期相应缩短。虽然末伏时天气依旧炎热,但出伏之后,天气转变的节奏会比往年快。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人们很快就能在早晚感受到久违的、带着一丝凉意的秋风。对于被酷暑折磨了一个多月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在民间,向来有 “一场秋雨一场寒” 的说法,出伏后降雨增多,随着雨水的降临,暑气会逐渐消散,天气会越发凉爽,大家终于能告别持续的高温闷热,迎来舒适的秋日时光。
二,预示着有一个好收成
有句农谚这样讲道:“出伏在处暑前,必定是丰年” 。今年的出伏日是 8 月 19 日,而处暑节气大约在 8 月 22 日或 23 日,正好符合这句老话。
老人们常说,三伏天短,高温酷暑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期也短,加上今年的雨水相对充沛,非常有利于秋粮的灌浆和成熟。
以北方的小麦为例,在灌浆期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重下降,影响产量。而今年相对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对于大多数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一个丰收年意味着生活有了更好的保障,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福气。
两个坏消息
一,“秋老虎” 可能格外凶猛
今年的三伏天虽然短,但热量集中。尤其是雨水较多的年份,很多热量都积蓄在地表和空气里没能完全散发出去。
等到出伏之后,这些积攒的热量很可能会来一个 “回马枪”,形成又干又热的 “秋老虎” 天气。到时候,气温重新攀升到 35 度以上也是很有可能的,那种燥热感,甚至比三伏天的湿热更让人难受。
民间常说 “秋老虎,毒如虎”,形象地说明了 “秋老虎” 天气的厉害。在这种天气下,人体容易出现中暑、脱水等情况,对于老人、儿童等身体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来说,健康风险更大。
二,“秋包伏” 导致热力更足
“秋包伏” 指的是立秋节气落在中伏或者末伏期间。今年的立秋是 8 月 7 日,正好是在中伏里。按照常理,立秋之后天气就该一天天凉快下来,可因为它被三伏天 “包” 住了,不仅没能带来凉意,反而让暑气和秋燥纠缠在一起,导致后面的热力更足。
在传统观念里,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人们期望天气能逐渐凉爽,但 “秋包伏” 的特殊情况打破了这种常规预期。这种暑气与秋燥混合的天气,会让人感觉更加不适,容易出现咽干口燥、皮肤干燥等症状。
平安出伏的建议
面对出伏前后复杂的天气状况,我们要调整生活方式,平安度过这个特殊时期。首先,在饮食上,要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梨等,以应对秋燥。
其次,作息要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元气。运动方面,选择一些较为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损耗阳气。
同时,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早晚气温较低时适当添衣,防止受寒。在 “秋老虎” 天气时,也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活动。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