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数字仅差一位,巧合还是恶意,他心生怀疑

2025-08-2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买卖二手车是件挺平常的事。

很多人为了方便,会选择在网上发布信息,等着收车的人上门。

家住嘉兴的田先生就是这么做的,可他没想到,一次看似普通的卖车经历,最后却让他心里堵得慌,甚至怀疑自己遇上了专门设计的圈套。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田先生是一位摄影师,平时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车。

前阵子,他那辆陪伴了自己快五年的吉利帝豪到了该更新换代的时候,于是他就在“懂车帝”这个平台上发布了卖车信息。

没过多久,一位自称姓谢的老板就联系上了他,表示有兴趣,可以上门看车。

事情的开头一切正常,就像我们平时接触的任何一笔交易一样。

谢老板上门后,里里外外把车检查了一遍,和田先生聊了聊车况。

田先生也是个实在人,他告诉谢老板,这辆车之前有过一次追尾事故,维修花了大概三四千块钱。

对于这一点,他没有丝毫隐瞒。

双方经过一番商量,最终把价格定在了两万四千元。

接着,谢老板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合同。

合同上写得清清楚楚,甲方是田先生,乙方是谢老板,车辆转让价24000元。

付款方式是先付14000元定金,剩下的一万块钱尾款,等车辆过户手续办完之后再付清。

当时,田先生可能觉得这挺合理,过户了再给尾款,听起来也说得过去。

可就是这个“过户后再付尾款”,为后来的麻烦埋下了种子。

合同里还有一句特别关键的备注,大致意思是田先生要保证这辆车能通过“查博士”的检测,如果通不过,责任全在田先生。

后面还特地加了一句,注明了田先生之前提过的那个三千块钱的事故维修情况。

当时,田先生看到对方把自己坦白的情况都写进了合同,可能还觉得这位谢老板办事挺严谨,挺靠谱。

签完合同,付了定金,谢老板就提出一个要求,让田先生手持身份证拍一个视频,在视频里亲口说自己是自愿把车卖掉并同意过户的。

田先生当时可能也没多想,觉得这或许就是个正规流程,于是就配合录制了。

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个视频,让对方在没有他本人到场的情况下,就能顺利地把车子过户走。

就这样,车被开走了,相关的资料也被谢老板一并带走。

接下来,田先生就开始了等待。

他想着,等车子一过户,那一万块尾款就该到账了。

可左等右等,车子确实是过户了,但钱却迟迟没有动静。

就在田先生心里犯嘀咕,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他偶然在本地新闻里看到了一条报道,看完之后,他整个人都惊了。

新闻里说的是另一位嘉兴市民,小刘,他也卖了一辆二手车,遇到的也是一位谢老板,经历也几乎一模一样:车子过户了,但尾款就是不给。

小刘在新闻里说,他找警察帮忙,对方当时答应两天内给钱,可两天后又变了卦,说要按合同办事。

田先生越看越觉得不对劲,他赶紧拿出自己的合同和新闻里小刘的情况一对比,一个让他后背发凉的细节出现了。

小刘签的合同,编号是0000905,而他自己的合同,编号是0000906,两个编号竟然是紧挨着的!

而且,两份合同上的乙方,都是同一个谢老板。

为了确认,记者还特地联系了小刘,小刘核实后表示,合同上谢老板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和田先生手上的那份完全一致。

这下,田先生心里基本有数了。

这哪里是什么巧合,分明就是同一伙人用同样的套路在接连不断地“收割”卖车人。

他立刻给谢老板打去了电话,质问尾款的事情。

电话那头,谢老板的回答听起来不慌不忙,他说:“你别急,不是不给你,是因为你那个车‘查博士’检测没过,我正在找公司处理。”田先生一听就火了,反驳道:“检测没过你应该早点联系我啊,你什么都没说就把我的车给过户了!而且车况我当初都跟你说清楚了,你也是检查过的!”谢老板还是那套说辞,翻来覆去就是强调“查博士没过”,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当记者介入,向谢老板询问到底是什么问题导致检测没过,车子要折价多少时,这位谢老板的应对更是显得经验老到。

他只是含糊地说有个小事故,没过第三方检测报告,至于具体折价多少,他话锋一转,说要接个电话,然后就匆匆挂断了。

之后,无论怎么打,电话都再也打不通,发去的短信也石沉大海。

现在回过头来看整个过程,这个套路其实设计得相当“精巧”。

首先,利用卖家急于出手和对交易流程不熟悉的心理,用“过户后付尾款”的方式,将交易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车一旦过户,就成了买家的合法财产,尾款给不给、什么时候给、给多少,就成了卖家非常被动的事情。

其次,在合同里埋下“第三方检测”的伏笔。

任何一辆二手车,都不可能完美如新,只要想找,总能找出点小毛病。

这个条款就成了买家日后压价、拖延甚至拒付尾款的“合法”理由。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卖家录制那个“自愿过户”的视频。

这个视频让买家可以绕开正常的过户流程,单方面完成手续,彻底断了卖家发现不对劲后反悔的可能。

整个流程下来,卖家就像是掉进了一个被精心布置好的陷阱。

每一步看似合情合理,但环环相扣,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卖家处于一个极其不利的境地:车没了,钱没拿全,手里只有一张写着模糊条款的合同,维权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田先生和小刘的遭遇,因为这两个连号的合同而被联系在了一起,也让这个潜在的套路浮出了水面。

目前,他们两人已经准备联合起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件事也给所有想要卖二手车的朋友提了个醒,在交易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签合同、付款方式和授权等关键环节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仔细看清每一条条款,保护好自己的合法利益。

产品展示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