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300公里时速的周冠宇在新疆为维族男孩系安全带,樊振东1000本书背后的动机让外网彻底沸腾
2025-08-25
300公里时速的周冠宇在新疆为维族男孩系安全带,樊振东1000本书背后的动机让外网彻底沸腾
“我第一次开车也发抖,但握紧方向盘就不怕了。”
说这话的人,平时在赛道上跑300公里时速。此刻却蹲在新疆的卡丁车场里,为一个害怕得不敢上车的维吾尔族男孩系安全带。
这是周冠宇。那个被外网嘲讽为“赞助商噱头”的中国车手。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跨界友谊没什么兴趣。巴黎奥运会期间,看到周冠宇晒出和樊振东互换礼物的照片——定制赛车服换签名球拍,配文“从赛道到球台,冠军的默契”。又是一场公关操作吧,我想。
直到看见那些被挖出来的细节。
2022年《运动吧少年》,周冠宇主动向樊振东请教发球技巧,小胖好奇F1方向盘怎么操作。镜头里两个人眼中的那种渴望…算了,我可能想多了。
只是,如果真的只是营销,后面这些事又怎么解释呢?
周冠宇自掏腰包在新疆建了个卡丁车场。媒体报道说是“极速梦想”什么的。我当时就想,又来了,富二代做慈善的套路。
可那个维吾尔族男孩家长发的文让我愣住了:“孩子现在每天画赛车,说想成为周老师那样的人。”
周老师。这称呼听起来有些别扭。F1车手,被叫老师。
樊振东倒是习惯了被孩子围着。5年来坚持参与“国球公益行”,去年深入贵州山区。用乒乓球和孩子们玩数学游戏的桥段,听起来像是提前编好的脚本。
但校长说的话有点意思:“他拒绝媒体报道,只说‘打球的孩子不会迷路’。”
拒绝媒体报道?这年头还有运动员嫌曝光少的?
学生们用废旧乒乓球做了个“东哥加油”的横幅。照片传开后,我在评论区看到有人哭了。成年人为一个横幅哭,这事怎么说呢。
或许胜负之外的东西,更能击中人心吧。
2022年英国站,周冠宇遇到几个因火车罢工滞留的中国留学生。安排车队大巴送他们回伦敦这事,本来可以低调处理。但有人拍到他蹲在路边搬行李,还问“论文写完了吗”。
学生发文:“比亲哥还操心。”
周冠宇的回复很有趣:“别谢我,谢祖国爸爸让我们在国外能互相捡。”
互相捡。这词用得…确实挺妙。
樊振东的“捡人”方式有点不同。机场有粉丝送他《百年孤独》,一个月后直播时特意展示书签进度:“看到第120页了,马尔克斯确实厉害。”
然后粉丝站搞了个“和小胖一起读书”活动。他自费买1000本书捐给山区图书馆,扉页写:“孤独不如打球。”
1000本书,自费。体育明星的收入我也知道一些,这笔钱对他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愿意把钱花在这儿的人,似乎也不多。
东京奥运会男单决赛失利后,樊振东把银牌挂在床头,每天加练前看一眼。记者问他怎么调整心态,他说:“银牌告诉我,金牌不是终点。”
话说得挺哲学的。但我想起他在贵州山区时说的另一句话:“打球的孩子不会迷路。”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相信后者的真实性。
周冠宇刚进F1那会,外网嘲讽声不断。“中国车手只是赞助商的噱头”,这种话听多了也就麻木了。2023年加拿大站暴雨中,他从第15位追到第8。赛后引用《飞驰人生》台词:“我不是想赢,只是不想输。”
这段视频播放量破亿。共青团中央转发。评论区一片叫好。
但我记得更清楚的,是他在奥地利站捡起被风吹到赛道边的塑料袋那一幕。F1官方把这个镜头收进了纪录片。国际汽联给了个评价:“他让速度与可持续不再对立。”
听起来像是提前写好的文案。
有意思的是,网友发现两人会在对方比赛时暗中支持。周冠宇赛车头盔贴过乒乓球贴纸,樊振东全运会夺冠后比出“24”手势——周冠宇的车号。
这种默契,策划不出来吧?
面对代拍围堵,樊振东的做法很直接:报警,然后发文“我的生活不是楚门的世界”。有粉丝花钱买他行程信息,他通过工作室退款,附言:“你的钱该给爸妈买礼物。”
中央政法委官网点赞了这事。标题是“这才是优质偶像”。
我不知道什么叫优质偶像。但看到周冠宇蹲在新疆为维族男孩系安全带,看到樊振东在深夜读马尔克斯,看到他们在机场问留学生论文进展…
这些细节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当体面的外表褪去,剩下的是什么?
当周冠宇的方向盘遇见樊振东的球拍,我们看到的可能不只是速度和力量。
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两个年轻人如何在各自的赛道上奔跑,然后在某个瞬间,选择停下来,用他们以为没人看见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
或许这样的友谊,确实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哪怕在这个一切都可能是表演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