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和珅做官时有三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而第三点更显高明

2025-07-30

和珅,这位清朝时期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在嘉庆皇帝抄没其家产时,令人震惊地发现竟有高达八亿两白银,这一数额几乎等同于大清国十几年来的财政收入。这都不是富可敌国了,和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比皇帝还富有。

乾隆怎么会不知道和珅的所作所为呢?

乾隆选择了装聋作哑,这并非因为他被和珅所欺骗,实乃他心中早已明了,和珅所聚敛的财富,不过是皇家自用的“小金库”。和珅贪的钱越多,嘉庆得到的钱也就越多。

乾隆并未动怒,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关键的是,和珅的才智过人,他的言行举止从未让乾隆觉得有所逾矩。

以他贪污一事为例,和珅并非对所有钱财都予取予求,他坚守着一套个人准则——“三不贪”。

一、科举钱不贪

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真正形成,历经千年演变,到了清朝,其体系达到了极致完善,充分展现了其在为国家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

在清朝,诸多杰出名臣中,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出身,孙嘉淦则是康熙五十二年的进士。晚清时期,被誉为四大名臣的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以及曾国藩,他们均是通过科举考试而步入仕途。

和珅贪污,第一不贪的就是科举钱。

有人或许会疑问,和珅身为内阁的首席大学士,同时掌管翰林院,若想在科举考试中谋取私利,似乎易如反掌,那为何这样一个贪婪的官员却不敢轻易插手科举考试呢?

这还要从清朝科举的特点开始说起了。

在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与皇帝的个人喜好紧密相连,以唐玄宗时期为例,由于玄宗皇帝对诗词情有独钟,科举考试中便增加了诗词部分,这也是众多诗人得以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汉人文化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强调文学艺术应承载道德教化的功能。因此,孔子在清代享有崇高的地位,故而在科举考试的核心科目中,孔孟思想不可或缺。

清朝的统治者坚信,那些熟谙儒家经典之学的学子,一旦步入官场,定能严守君臣之道,坚定秉持天地君亲师的信仰,这对于维护皇权的稳固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清朝科举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分层次考核从最基层的童生开始,历经乡试、会试,直至殿试,每一阶段的选拔都严格筛选,保证了最终能够进入殿试的,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堪称千里挑一的杰出人才。

童试与乡试的覆盖面极广,遍及各地,因此这两项考试均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从而保障了考试的公正性。毕竟,在自家门前,谁又愿意自食其果,做出作弊的勾当呢?

综合这几个特点就可以知道,和珅之所以不贪科举钱的原因了。

和珅身为乾隆时期多个部门的主管,肩负着工作重任,他怎会为了区区金钱而招纳一个无能之辈呢?

其次,会试及以下的考试规模相对较小,即便能够从中贪污,也难以形成高价交易,毕竟不能让和大人去赚取微薄的利润。

显而易见,和珅选择不贪图科举的金钱实乃高明之举,毕竟他已是权势滔天的朋党领袖,无需担忧缺乏追随者。不如将科举考试重塑为纯粹的人才选拔机制,如此一来,对他而言,拥有可用之才将更为有利。

二、赈灾钱不贪

其实和珅并非是不贪赈灾钱,他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来敛财。

地区遭遇自然灾害,国家理应拨付资金用于救灾,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粮食、药品、防疫措施和居民安置等方面。然而,在灾情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户部难以准确预估并确定具体的拨款金额。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里,和珅面对纪晓岚的责难,耐心地向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灾民无需过多关注,只需让他们吃饱即可,一斗小麦可以兑换成三斗麸糠,原本足以救助一个人的粮食,现在却能救助三个人。

纪晓岚追问,在灾区,那些级别不一的官员竟敢贪污!他们难道未曾察觉到众多百姓已因饥饿而丧生?

和珅再次耐心地为他阐述,赈灾固然重要,然而执行者究竟是谁?难道是直接开启粮仓,让灾民涌入其中取食?如此一来,局面必定陷入混乱。

因此,必须依赖基层官员协助朝廷分发粮食和救济物资以援助灾民,若不让他们得以充饥,他们又怎会心甘情愿为朝廷效力呢?

尽管该故事中弥漫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气息,然而,细观其细节,便能发现和珅确实在竭尽全力处理事务。他深知,若是对下属不给予任何利益,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不会尽心尽力地处理事务。

身处该职位,他手中握有军政大权,根本无法置身事外,一心只想着贪污。

灾情一旦发生,身为户部侍郎的和珅便会立即派遣赈灾款项,随后,这些款项将通过民间钱庄以贷款形式发放至受灾民众手中。

这一步骤旨在满足各级官员的需求,凭借他们的支持,和珅得以妥善处理赈灾事务,从而顺利向乾隆皇帝汇报,确保自己的官位稳固。

灾情平息之后,灾区必然要着手进行重建工作,试想,这样的重任将会落到谁的肩上呢?显然是和珅,届时他若能借重建之机捞取利益,岂不是更加有利可图?

三、最精明的“办不成事不贪”

如果说科举不贪、赈灾不贪是和珅受困于自己的身份,那么这“办不成的事不贪”则体现出了和珅高明的政治头脑。

身居高位的人是根本不缺钱的,特别是和珅这样级别的高官。

他平日里敛财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为人办事或安排职务,而大多数人甚至没有资格向和大人行贿。

和珅若收了钱财却不履行职责,即便他真的这么做了,恐怕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一旦和大人接受了金钱,便意味着与之建立了联系。如此显而易见的道理,难道和珅自己不明白吗?

和珅是贪,但他明白有些钱是不能贪的。

他贪污的轨迹注重的是持续渐进,既然从事商业活动,与熟人间交易无疑更为可靠,即便是陌生人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不应觊觎。

遵循此原则,和珅的身边人将变为他的忠实心腹,而这些心腹则会自发地捍卫和珅的权力与地位,一旦地位稳固,便更能大捞油水,不禁令人赞叹和珅的智谋。

所以说,他是贪,但也是聪明的贪,知道怎样将利益最大化。

至于和珅的结局,也正是印证了杨慎的那句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眼见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乾隆帝寿终正寝之际,亦标志着和珅命运的终结,此乃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便是才智超群之人,亦无法逃脱这一规律。

来源:中国知网《天下第一贪官——和珅》白汉坤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