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江青在70年代曾说:军队有“两霸”,一个是许世友,另一个是谁?
2025-08-08
1976年的秋天,整个中国都在哀悼。毛泽东主席的逝世像一声惊雷,划破了沉默的天空。这本应是举国同悲的时刻,可谁能想到,权力的暗流正在悄悄翻涌。在这样的紧要关头,两位让“老江青都头疼”的将军——许世友和韩先楚,成了历史聚光灯下最明显、也是最危险的身影。为什么他们敢和“四人帮”正面刚?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军中两霸”?我们不妨跟着这个问题,翻开尘封的历史,去看看那些年波澜壮阔的话剧舞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边是“四人帮”如日中天,掌控舆论、搅动风云;一边是许世友、韩先楚这类老资格将军,手里攥着枪,心里藏着不平。两股力量互相盯着,剑拔弩张。“军队两霸”的叫法,不只是江青的怨气,更是她的忌惮。许世友带枪进京,在机场和机长三番五次僵持;韩先楚调任福州,也是一边抓生产一边顶着“政治不突出”的帽子走钢丝。明面上看,这些老将军只是有点“个性”,背地里,他们却为后来“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埋下了伏笔。可,事情真如表面这么简单么?让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
故事的味道,得从每个人身上“咀嚼”。外人只以为许世友爱带枪是因为习惯,殊不知在那个瞬息万变的年代,这不仅仅是“个人安全”,更是权力较量里的护身符。飞机起飞和枪的风波,其实折射出“四人帮”对一切不受控制力量的惧怕。许世友在会议上直斥江青,拍桌骂人,说到底,是宁肯自己吃亏,也要给那些打着“革命”旗号搞小动作的人添点堵。韩先楚这边,同样有着让人内心震颤的坚持——搞生产重于喊口号,他顶着风险维护了一大批老干部和他们的子女,在那个亲情、义气都要装在口袋里的年代,这种选择有多难,只有他自己知道。普通老百姓呢?大家心里都明白,但却只能在背后小声议论:“有这两位帮咱说话,心里才踏实。”
时间流转,表面上一切归于平静。许世友在北京守灵,清清楚楚被卫兵拦着“不准带枪”;韩先楚忙着在福建抓粮食,似乎再也没人来找茬。可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才是“山雨欲来”的安静。那会儿舆论还在“四人帮”手里,官场很多人明哲保身。有人私下瞧不惯许、韩的“刚直”,认为他们太不识时务,“时代变了,还在死扛!”军队里也有人害怕再闹下去会引火烧身。但就是在这些假象的平和里,反对声音悄然生根,权力的角力远远没有真正结束。
峰回路转。毛泽东走后,许世友和同僚们接到了叶剑英的警示:“开‘四人帮'召集的会要警惕,他们不是请吃饭,是想请你送命!”许世友一听,腰里的手枪怦然一响:“要动我?枪里子弹不是纸糊的!”他一句“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让屋里气氛陡然凝固。就在外界还担心军队是否会倒向“四人帮”的节点,许世友、韩先楚他们选择了站队——不是选未来,而是选良心。几天后粉碎“四人帮”成功,许世友举杯,吃掉四只大闸蟹庆祝;韩先楚在甘肃顶着批判照护干部。前面那些隐忍、执拗、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轴”的坚持,这一刻全都有了答案:成了压垮“四人帮”的最后一根稻草。
“四人帮”倒台以后,一切都好了吗?显然不是。中国社会惯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许世友、韩先楚虽然撑过了大风大浪,可现实摆在眼前,改革刚起步,官场仍旧风险四伏。许世友晚年出现“口误”,把“江青”叫成“江渭清”,被大家当笑话调侃,可是谁知那背后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挥去的何止是一个时代的尘埃?韩先楚调往兰州军区后,依然顶住压力不参与“批邓”运动,反倒被一些人揪住说事,“是不是邓的代理?”分歧、观念、恐惧更深了——这才是真正的低谷。谁都知道社会要变,可变法的路没人敢打包票有多平。
说到底,许世友和韩先楚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也不过就是“有脾气的老人”,在风暴中心硬扛了几下。但要是跟着那些高高在上的正统观点,一个劲儿地鼓掌,说什么“铁血胆魄保家国”, 那还不如去接“宣讲团”的活计多赚点稿费。你说他们伟大?也没见他们靠演讲发家致富;你说他们不合时宜,偏偏在关键时候挡上去的就是他们。风浪过去了,拍手叫好的总是“胜利者”,骂人的也在换衣服。看着许世友误把“江青”说成“江渭清”,大家都乐了,难不成真的该罚他“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偏偏不少事还真是“不同罪”呢。在权斗面前,说铁骨铮铮容易,坚持到底太难,不是吗?
到底该怎么看待“有个性”的将军?有人说:许世友、韩先楚的刚直,才是大时代的脊梁,可也有声音说,这么做和“造反”有什么区别?要是人人都只按自己脾气来,社会还有规则可言吗?许将军、韩将军的“硬刚”,是不怕死,还是怕没机会?如果他们能多听点政策、少动点“爷们脾气”,是不是能换来“皆大欢喜”?到底是守规矩、讲服从重要,还是雷厉风行的小众英雄更重要?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抬杠、聊聊,历史从来不只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