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债券承销不搞 “低价内卷” 了!监管出手规范,市场更靠谱了

2025-08-09

最近金融圈有个大动作:监管部门给债券承销市场立下了新规矩,核心就一条 —— 不准再搞 “低价竞争”。简单说,就是银行、券商这些机构帮企业发债券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 “赔本赚吆喝”,用几百块、几千块的超低价抢生意。这事儿看着是行业内部的调整,其实和咱们普通人也有关系,毕竟债券市场稳了,大家买的理财、基金才更安全。

以前的 “低价内卷” 有多离谱?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之前有银行发债券找承销机构,居然有机构报出 700 元、1050 元的承销费 —— 相当于帮企业发几十亿的债券,只收几百块手续费,连团队出差的油钱都不够。为啥会这样?因为有些机构想靠低价抢客户、冲规模,先把生意拿到手再说,至于后续的风险审核、信息披露这些 “良心活”,可能就马马虎虎应付了。

这种 “低价内卷” 的坏处可不小。比如机构收的钱太少,就没动力认真核查发债企业的真实情况,万一企业资质不行,债券到期还不上钱,最后亏的可能是买了这些债券的银行、基金,而咱们普通人买的理财、基金里,说不定就有这些 “问题债券”。还有些企业会利用这种低价竞争,故意压价挑承销商,甚至暗中搞利益输送,把债券市场搅得乌烟瘴气。

新规矩给市场划了哪些红线?

监管部门这次出台的新规,相当于给债券承销市场装了个 “红绿灯”:

首先,明确要求 “不能低于成本报价”。承销机构得算算自己的人工、调研、风控成本,报出合理价格,再也不能用 “白菜价” 抢单。如果发现哪家机构还敢这么干,不仅要被调查,还会记入诚信档案,以后想再做业务就难了。

其次,给承销商家数 “设上限”。以前有些企业发债券,动不动找十几家机构当承销商,看似热闹,其实容易造成责任不清。现在规定,发行规模 20 亿以下的最多找 2 家,50 亿以上的最多找 4 家,这样既能保证竞争,又能让承销商切实负起责任。

另外,定价得 “市场化”。以前有些企业想压低发债利率,会暗中干预承销过程,现在不行了,利率得根据市场情况来定,承销商不能随便迁就企业的不合理要求。如果企业想搞小动作,比如引导承销商报低价,同样会被严惩。

对普通人有啥实在影响?

可能有人觉得,债券承销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事,和自己没关系。其实不然:

一方面,市场规范了,债券违约的风险会降低。承销商按合理价格收费,才会认真核查企业资质,避免 “带病发债”,咱们买的理财、基金踩雷的概率就小了。

另一方面,公平竞争能让市场更健康。那些靠实力、靠服务的机构能留下来,而不是谁价低谁就能赢,这样债券市场的 “守门人” 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保护投资者的钱袋子。

监管部门还特别开通了投诉举报通道,要是发现有机构搞低价竞争、企业干预定价,可以直接举报,查实后会公示处理结果,相当于给市场装了个 “监控摄像头”。

说到底,债券市场就像个大菜市场,以前有人为了抢生意,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卖菜,结果菜的质量没保障。现在新规就像菜市场管理方出台的规定,要求明码标价、保证质量,虽然可能菜价会稍微贵一点,但买得更放心。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市场越规范,自己的投资才越安全,这才是最实在的好处。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