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1965年毛主席宴请李宗仁,席间江青提问,你看他是如何巧妙回应的
2025-08-11
前言
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携夫人郭德洁从美国归国,成为新中国接纳的国民党高层之一。在北京首都机场,周恩来亲自迎接,毛泽东也在中南海设宴款待。在宴席上江青的提问更是引发了众人的深思:“您看他怎样答复呢?”
正文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临桂人,1891年出生。他早年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参与了辛亥革命。在随后的“粤桂战争”中,他凭借勇猛的作战表现,迅速崭露头角,成为粤桂边防军总司令,逐步统一广西。他既是敢于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将才,也是善于用人所长、重情重义的帅才。
然而,随着蒋介石的崛起,李宗仁逐渐被边缘化。1929年“蒋桂战争”后,他被蒋介石开除党籍,罢免职务。尽管如此,李宗仁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认为国民党应当坚持“抗日救国”的大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重新与蒋介石合作,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徐州会战,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1948年,国民党三大战役失败,李宗仁成为代总统,提出“划江而治”的构想,试图与共产党分治中国。他认为,凭借长江天险和国民党的军力,可以在长江以南建立自己的政权。然而,这一构想注定是空想。1949年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第二天,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李宗仁的“划江而治”梦想彻底破灭。
战败后的李宗仁,选择流亡海外,先后居住在香港和美国。在美国,他曾受到时任总统杜鲁门的接见,但两国政府对他的态度冷淡。他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如意,政治上的冷遇让他倍感孤独。他的儿子李幼邻和孙女都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美式教育,与李宗仁的思想差异很大。他们往往对事情的看法有很大的分歧,儿孙之乐的缺乏使李宗仁精神上获得的快乐逐渐减少,他越发的冷落和寂寞,想要回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的经济、军事等方面也给予了李宗仁很大的震撼。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接连胜利,让李宗仁倍感震惊,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让李宗仁重新审视这个他曾经敌对的政权。他对朋友说:“中国有了原子弹,形成了原子大国的新的三角平衡,这是多大的变化!我们统治国家多少年,连一部像样的单车(自行车)都造不出来,科学生产落后得不像样子。”
李宗仁的思想转变,引起了中共方面的关注。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对台湾问题的声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让李宗仁深受感动,促使他决定回国。
毛主席对李宗仁的回国表示欢迎,并提出“四可四不可”的政策。其中“四可”包括:可以回祖国定居,可以再出去,如果还愿意回来,可以再回来等;“四不可”则涵盖:不插手台湾问题,不和第三势力搅在一起,不介入中美关系等。
李宗仁听完后表示自己只需要可回到祖国定居,安度晚年。毛主席的宽容政策,让李宗仁深受感动。他在回国后,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与感谢。
1965年7月2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李宗仁夫妇。会谈中,毛主席以浓重的湖南乡音对李宗仁说:“嘿!嘿!德邻先生,你这一次归国,是误上贼船了。台湾当局口口声声叫我们做‘匪’,还叫祖国大陆做‘匪区’,你不是误上了贼船是什么呢?”
李宗仁一时语塞,程思远连忙替他解围:“我们搭上的这一条船,已登彼岸。”毛主席和大家哈哈大笑,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总结
李宗仁的回国,标志着他从“反共人士”到“爱国人士”的转变。毛主席的宽容政策和幽默调侃,体现了中共的胸怀和智慧。李宗仁在回国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他的经历,也为其他海外国民党人士回国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