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美军叫嚣对中国渔民动武,中方紧急亮出“海上民兵”这张底牌

2025-08-19

把一大片在海上捕鱼的渔民直接划成海盗,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但这还真不是瞎编的故事,而是今年4月在美国海军研究所一份公开刊物里,被一个学员正儿八经提出来的方案。这事儿一下就把南海本就复杂的局面,搅得更浑了。

这篇捅了马蜂窝的文章,出自一个名叫杰弗里·W·耶格尔的学员之手,他还在五大湖海事学院念书。他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国在南海的大批渔船根本不是单纯的民用船只,而是“海上民兵”,其行为与海盗无异,因此美军应该用对付海盗的手段来反制它们。

把渔民当海盗打,这主意谁出的?

耶格尔的逻辑很简单。他认为,国际法对海盗的定义是非法暴力行为,而中国渔船队在争议水域围堵、干扰甚至冲撞别国船只,完全符合这个标准。他举的例子就是去年下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中菲船只摩擦。

当时,菲律宾的补给船多次在南海与中国船只发生碰撞,现场视频显示,中国船只动用了高压水炮,迫使对方后退。美国国务院随即发声明谴责,认为此举威胁了航行自由。在耶格尔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海盗行径”,只不过背后有国家力量的影子。

更有意思的是,他还从历史里找灵感,提到了几百年前大航海时代的“私掠船”。当年英国国力不如西班牙,就给海盗发许可证,让他们合法地去抢西班牙的运金船。耶格尔建议美国可以搞个现代版,授权菲律宾这样的盟友去拦截和扣押中国的“海上民兵”,釜底抽薪。

白宫不点头,动手还得靠盟友?

这个想法听着够劲爆,但美国政府高层显然没这么冲动。耶格尔的文章虽然引发了讨论,但至今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五角大楼在去年底发布的国防报告里,确实点名了中国的“海上民兵”,称其为一种“灰色地带”工具,能有效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

但报告里提出的对策,不是直接动武,而是强调加强与盟友的合作。今年上半年,美菲海军在南海搞了好几次联合巡逻和演习,美国驱逐舰和菲律宾船只并肩航行,摆出共同监视中国活动的姿态。这更像是一种外交施压和威慑,并没有出现开火抓人的场面。

中国方面的回应也很明确:那些就是普通渔船在自家海域正常作业、维护权益,所谓的“海上民兵”纯属美方为了找借口干预而扣上的帽子。双方各执一词,让局外人看得云里雾里。

美国真正头疼的是什么?

美国海军之所以对一个学员的建议都如此上心,根子在于他们对中国海上力量的焦虑。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打造出了一支前所未有的混合舰队。

这支力量由三部分组成:数量上已接近400艘战斗舰艇的中国海军,规模超过1200艘的海岸警卫队,以及数以千计、能随时被动员的“海上民兵”渔船队。这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在南海形成了局部优势。

更让美国国防部头疼的是,中国的造船工业产能惊人,被形容为已经切换到“战时状态”,不仅造船速度远超美国,还能快速修复战损船只。相比之下,美国自己的船厂产能却有些跟不上。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海军首席作战官去年发布的导航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做好与中国对抗的准备。计划的核心之一,就是如何反制这种“灰色地带”威胁,比如发展无人机和远程导弹技术,试图用不对称的手段来破解难题。

结语

说白了,把渔民定义成海盗,是一种想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去解决一个极其复杂的“灰色地带”难题的冲动。这种标签化的做法,虽然能为动武找到法理依据,但忽视了背后庞大而复杂的现实。

中国渔船出现在南海,既有延续千百年的经济需求,也有不言而喻的战略布局。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混合舰队”威慑力的一部分。美国面对的,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军民深度融合的海上力量体系。

因此,无论是在刊物上激辩,还是在海上联合巡逻,都只是表象。水面之下,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标签或者军事演习能解决的问题了,而是一场关乎未来海上力量格局的深度博弈。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