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轰20造价或超B2,一架能抵20架歼-20?
2025-07-17
大家伙儿心里都有那么个疙瘩:我们的“20”字头里,歼-20、运-20、直-20都挺熟了,就这最神秘的轰-20,影子都没见着。忍不住就想,现在导弹满天飞,按钮一按地球村随便打,费老鼻子劲儿、花那么多钱造个轰炸机,图啥呢?是不是生出来就过时了?
要看懂这事儿,真不能抱着老黄历不放。要是还觉得轰-20就是飞过去扔几坨铁疙瘩,那可真是小瞧了它。恰恰相反,它要解决的,是光靠洲际导弹和现有武器搞不定的那些现代战争真麻烦。
想想冷战那会儿,美国弄出B-2“幽灵”,就一个心思:凭着那会儿独一份的隐身,偷偷摸摸钻进苏联防空网,把核弹送上去。这是个“踹门”的活儿,靠的是信息和技术的代差。
可如今时代不一样了。核威慑这活儿,洲际导弹又快又高,拦不住,那是真正的“王炸”,更利索。地面常规轰炸?咱那一大群轰-6改吧改吧,挂上巡航导弹,火力一样猛,而且皮实、便宜、量大,性价比没得说。
再加上高超音速导弹、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这些新玩家上场,传统轰炸机那点活儿,好像真被分得差不多了。这么一盘算,轰-20要是光盯着B-2那老路子走,确实没啥奔头。
所以从它设计那天起,就得回答一个要命的问题:到了21世纪这个网络化、体系化的战场,一架最顶尖的战略轰炸机,到底能干点啥新勾当?
答案是:它早就不只是个简单的“炸弹搬运工”了,而是一个能隐身摸进去、能看懂战场、能连通一切、还能带一大堆武器的“空中幽灵堡垒”。
要琢磨明白这新角色,得看看它可能比B-2强在哪儿。头一个,也是看家本领,就是“隐身做到极致”。B-2是上世纪80年代的设计,今天的眼光看,隐身技术大把地方能升级。
轰-20作为后来者,肯定得用上更玄乎的飞翼造型、更厉害的吸波材料、更复杂的电磁干扰。它目标不是让你雷达上看着像个小苍蝇,而是要让你压根儿不知道它来了,彻底“隐形”。
第二个可能是“速度”。B-2有个挺大的毛病就是慢悠悠的,顶多也就亚音速。这意味着一旦被发现,想跑几乎没门儿。而外界老是猜轰-20能超音速巡航。
这可不光是“打得快、跑得快”那么简单,更要紧的是,它能狠狠压缩对手“OODA”循环——就是发现、判断、决策、行动那个链条的时间。
敌方防空系统好不容易摸到点边儿,还没反应过来锁定呢,轰-20说不定已经干完活儿加速开溜了。高速加上隐身,那可真是双剑合璧,威力大增。
第三个,也是最见功力的,就是“肚量”和“脑子”。B-2载弹量大概20吨,当年看着是挺吓人。可轰-20胃口可能更大,猜都能到30吨甚至更多。
多出来的这些空间,让它能干完全不一样的事儿。它肚子里装的,兴许不是一堆傻大黑粗的炸弹,而是一个“武器工具箱”。
您琢磨这么个画面:一架轰-20悄悄摸到战区上空,它没着急扔弹,而是打开舱门,放出来好几架小巧灵活的无人侦察机和电子战无人机。
这些小家伙飞到前面,给老大哥探路、看看目标在哪儿、干扰敌人的耳朵眼睛,瞬间在空中搭起一个临时的信息网。
轰-20根据这些实时情报,发射远程高超音速导弹,精准干掉几百公里外的指挥部或者防空导弹阵地。
整个过程里,它就像个隐形的“空中母舰”和“战地司令”,自己躲得远远的,却能指挥一帮“小兄弟”在前头冲锋。这种能耐,是随便哪个导弹或者战斗机单独都玩不转的。
所以说,轰-20的价值,压根儿不在于它自己能扔多少炸弹单挑。它厉害在能把整个作战体系的战斗力“放大”好几倍。
它补上了导弹“射出去就不管”那种变通不足的短板,也解决了普通战斗机飞不远、带不多的问题。它就是我们能部署到前线、生存力超强、还能见招拆招的关键战略资产。
除开打仗,战略轰炸机还有个导弹干不了的独门绝活儿——“战略巡航”。洲际导弹飞出去了,那就是宣战,没法回头。
可轰-20呢,可以起飞了在国际空域溜达、战备值班。这本身就是个份量极重的警告信号,给对手巨大的心理和军事压力。
这种“亮剑而不出鞘”的震慑力,既灵活又可控,是大国手里必须有的一张牌。
说到这儿,避不开那个让大家伙儿最惦记的话题:钱!听说一架轰-20能顶20架歼-20,单价冲着20亿美元去了,听着就肉疼。这个数字,真靠谱吗?
咱可以看看美国的B-2是怎么贵上天的。它单价搞到20多亿一架,有几个特殊原因。一是研发时候改设计改得太多,成本像滚雪球。
二是冷战突然结束,美国空军本来想买132架,咔嚓一下砍到只剩21架。天量的研发费、生产线费,全硬生生摊到这可怜的21架身上了,单价能不上天吗?要是按原计划造够数,B-2单价可能也就3亿多美元。
反过来看看咱自己。首先,中国有全球少有的完整工业体系,成本控制那叫一个绝活儿,谁不知道?您瞧瞧055大驱,估算造价8.5亿美元上下,可性能差不多的美国“伯克3”,一艘就敢要20亿。
而且这还是在“伯克”系列都造了七八十艘、成本早该降下来的时候。咱这个成本优势,造轰-20肯定也一样管用。
其次,咱既然下了血本要搞这国之重器,肯定不是造个二三十架玩票儿。一定的生产规模,是保证战斗力、摊薄成本的必要前提。不会像美国当年那么“任性”砍单。
综合这些来看,轰-20造价肯定便宜不了,但这20亿美元甚至超过当年B-2的天价,可能性真不大。更靠谱的猜法是,它的单价或许能跟美国现在造的B-21(预计7亿多美元)差不多,甚至凭我们的本事还能再往下压压。所谓“一架换二十架歼-20”,听听就行,当不得真。
所以啊,轰-20这东西为啥“千呼万唤不出来”,就是因为它肩上扛的担子,比大家想的要复杂、要沉重得多。它不是简单重复老东西,而是我们对未来天上怎么打仗、怎么生存,进行的一次深层次琢磨和大胆尝试。
它要面对的战场,遍布着最先进的传感器、飞得贼快的导弹、还有越来越聪明的AI。它必须足够隐、足够快、足够聪明,才能在这种“透明”的战场上活下来,还能真管事儿。
这架飞机,早就不是一个普通武器了,它是我们航空工业这么多年技术积累的大成,也是我们国防现代化要往更高里走的标志。等它真正揭开面纱那天,我们看见的,可不光是一架飞机,而是一个国家守卫自己、也维护世界平静的那份决心和真本事。